央视网消息:今天(8月8日),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贵阳至荔波段正式通车运行。这段长约200公里的高铁贯穿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沿途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风景。具体情况,我们来看总台记者尹平稍早之前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总台记者 尹平:我现在是在贵阳北站的站台,在我身后的这列D6171次列车就是贵南高铁贵阳至荔波段今天的首发列车。贵南高铁正线全长482公里,今天通车的贵阳至荔波段经过贵阳北、龙里北、贵定、都匀东、独山东、荔波6个主要站点。而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这一段贵南高铁一通车,贵州省整个高铁的骨架就已经完成,而等到这条正在建的盘州至兴义高铁建成,贵州的9个市州就全部通了高铁。现在,首发列车即将发车,我们赶紧上车。
(相关资料图)
总台记者 尹平:现在,首发列车已经开出,这标志着贵南高铁贵阳至荔波段正式开通运行。这条黔桂两地首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我们平常打个哈欠大概需要6秒钟,而这列高铁列车就可能已经窜出去了580多米。
今天乘坐贵南高铁的乘客都有机会得到这样一份首发日礼物。这份手绘地图标注出了贵南高铁沿线所经过的数十个黔桂两地的著名景点。您看有贵阳的青岩古镇、荔波的大小七孔、河池的六甲小三峡、南宁的昆仑关等。应该说,贵南高铁所经过的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全的地方,也是苗族、侗族、瑶族、水族、壮族等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一路的风情令人目不暇接。
总台记者 尹平:经过一个小时左右车程,我们就到达贵南高铁贵州境内的最后一站荔波站。从荔波站再往前就进入广西境内。荔波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贵州正在打造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从荔波站到著名的大小七孔景区也就是十几分钟车程。荔波站整体采用当地瑶族吊脚楼的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内部装饰有瑶族纹饰的浮雕,还有精心设计的体现民族风情和经典风景的壁画。可以说,整个车站处处是景。
现在,贵南高铁广西段也正在按计划做运行试验。等到贵南高铁全线通车,就将乘火车从贵阳到南宁的时间从5小时缩短到2小时,不但能够将大量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引入像荔波这样正在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也将贵州和广西真正“山海相连”,成为沿线山区群众实现快速发展的“经济高速通道”。
贵南高铁:贵州段桥隧比达90% 施工艰辛
贵南高铁沿途喀斯特地貌显著,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全线横跨多条河流,穿过多个自然保护区,桥隧比高达90%。建设这样一条穿越西南山区的高速铁路,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据了解,贵南高铁的勘察设计从2014年开始,历时四年并经过上百次的线路修改后,才最终确定了贵州段约200公里的线路方案。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贵南高铁贵州段共架设了86座桥梁,建成了62座隧道。
总台记者 苟顺庭:在我身后就是全长12.7公里的贵南高铁朝阳隧道。因为隧道所在的山体存在有大量的岩溶地质点,地下暗河、溶洞溶腔交错纵横、环境复杂,所以这个朝阳隧道是整条线路上风险系数最高的控制性工程。穿过朝阳隧道后,就到了贵南高铁贵州段的最后一站——荔波站。
中铁十二局贵南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 王旭光:朝阳隧道全长是12734米,穿越可溶岩是8059米,占全长的63%,洞身穿越一条背斜、三条断层、五处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洞内大大小小的岩溶有上百处。
由于朝阳隧道大部分位于地下水的水平循环带内,是一条超大富水岩溶隧道。隧道埋深超过432米,涌水和突泥问题使得施工风险非常大。为解决隧道富水问题,施工方创新采用复杂施工方案,开挖辅助坑道总长超过万米。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公司贵南高铁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 龙宗明:勘察难、设计难、建造难,因为山高谷深,导致勘察很难,有些机械设备去不了。怎么办?人背、人扛过去。在山多水多的情况下,沿线的地质条件就很差,需要避开的不良地质或者地质灾害点就很多,选线很难。不同的地质特点要选择不同的工程措施,增加了设计难度,所以说贵南高铁是西南艰险山区高速铁路的典范。
交通提速 高铁带动沿线旅游发展
随着新建的贵南高铁贵阳北至荔波段正式开通运营,贵州黔南地区进一步融入全国高铁网,为贵州的经济建设、文化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在黔南州龙里县、荔波县等地,当地正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观光体验。
配合贵南高铁开通,贵州龙里油画大草原景区推出户外山地娱乐休闲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游客们乘坐无动力滑板车,从半山腰出发,一路滑至山脚,沿途不仅可以欣赏美景,更能体验高落差滑行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据当地文旅局初步测算,贵南高铁开通后,龙里旅游市场游客量预计上升10%以上。为更好服务旅客,增强体验感,景区特别延长了营业时间,增加富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
贵南高铁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还是一条旅游产业大通道。在荔波县,当地为了打通游客到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在高铁站周边打造了城区综合交通服务平台,连接全线各个A级景区,方便旅客出行。
(来源:央视网)
关键词:
56位残疾人士登上黄山 互利互勉共建生活希望 中国新闻网